无论周四(9月17日)万众瞩目的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会议给予投资者何种结果,备受期待的结果也不太可能让金融市场承受和几十年前一样的巨大冲击。
堪萨斯城联储(Kansas City Fed)新近发布的稳健显示,金融市场和美国经济局势对于银行间借贷利率的影响已经降低。
联储两位经济学家Jonathan Willis和Guangye Cao表示,在1985年之前,一次意想不到的降息25基点可能导致就业率提升0.2个百分点,但到了1994年晚些时候,就业的改善就没有那么明显了。
Willis和Cao指出,如此一来,美联储近期的描述就“存在问题了”——零利率政策旨在“持续对就业市场形成支撑,直至接近最大化就业”,如果调整联邦基金利率目标真有效的话,那么这样的策略就显得不那么合理了。
更为麻烦的是,美联储用来支撑经济的根本武器似乎已严重“钝化”。
印钞机大肆开动 但复苏很慢
堪萨斯联储在研究中发现:“1990-91年、2001年,以及2007-2009年均为缓慢复苏,尽管美联储通过压制短期利率的做法提供了充分的政策适应性。”
报告内容显示,相比医疗服务和教育,耐用品、制造业以及建筑业对于利率的调整相对敏感。
这显得十分合理,因医疗行业的业务决定并不太多依赖于资本成本,而制造业部门因为涉及很多昂贵的装备或房产成本因此会对前者有更多考量,相关基础工作完成后,制造业企业才会着手增聘雇员。
过去数十年来,美国经济中利率敏感度较高的行业占比逐步提升,而制造业也逐渐将至弱于服务业的层面,并不意外地,美国经济对于利率的敏感程度显著降低。
不过上述因素也不是唯一令联邦基金利率的影响力降低的动因,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的关联度似乎也在降低,10年期美债收益率似乎随着联邦基金利率的调低而降低,但短期债利率的下降和1984年宽松周期的降幅显得明显落后。
但同样的,由于美国经济要素和利率水平联动性下降,因此就业和长期利率的关联度也相应下降。
这也符合圣路易斯联储经济学家Stephen Williamson的观点,他认为,“就我所知,没有任何迹象能够在量化宽松和美联储目标(通胀和实际经济活力)之间建立起直接联系。”
Willis和Cao进而指出,货币政策的改变“似乎并没有对利率敏感度构成本质影响。”
等等!其他理由还是能找到的
部分业内人士认为,两位经济学家的说辞就让美联储轻易脱身显得太过容易。
美国当地知名经济学家Scott Sumner指出,最近几次衰退期的货币政策扩张性相对有限,这才是复苏较缓的主要原因。Scott Sumner所指的并非美联储的名义利率较高,而是相对经济的均衡利率,这是钱款自然借贷的门槛水平。
Scott Sumner和其他经济学家一样,认为利率自1985年来显著下滑,也意味着美联储政策的扩张性不比当年,根据Sumner的想法,美联储本应采取更为激进的宽松刺激举措。
无论是鸽派还是鹰派,市场人士对此形成共识,即当前的极度宽松货币环境对刺激就业和通胀效果有限。这是决策者的问题还是系统性环境的改变现在仍在引发争论。